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据种类 一、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据种类:
一、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据种类: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主要是指:
1、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7种证据以外的证据形式;
2、法定人员以外的人非法收取的证据材料,例如商场保安人员主持的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
3、非经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例如非法搜查、扣押的物品、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方法取得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的供述、陈述和证言;
4、未经法定程序在法庭上出示并查证属实的证据材料。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
非法证据排除是指对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也就是说司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非法证据的特征:
1、侵犯的法益
非法证据是以刑讯逼供、暴力、威胁或冻饿晒烤等精神折磨的方式为手段,通过直接侵犯公民宪法性基本权利特别是人身权而获得的,因此该违法取证行为即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也妨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严重违背了国家对人权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2、证据真实性
非法证据由于是侦查人员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的方法,迫使被询问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或恐惧的情况下做出供述,严重剥夺了其陈述的自愿性,极有可能是背离案件事实真相的虚假供述。因此证据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一旦被采信极易造成事实认定错误导致错案。
3、违法程度
取证方法的非法性,主要表现以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等法律明令禁止的方法,以严重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方式去获取证据,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即违反了刑事程序法,也可能触犯刑法构成刑讯逼供罪。
4、法律后果
非法证据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严重违背司法理念,违反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其造成的后果无法通过事后补救得以修复。因而不具有可逆性和可补救性,不存在补正或合理解释的可能。其自始不具有证明能力,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一经发现应当一律排除。
5、适用规则
非法证据适用强制排除规则,因其严重违背国家人权保障价值理念,助长侦查机关违法取证行为,容易导致错案。严重损害司法公正。无论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一律不得作为证据适用,没有任何自由裁量的依据,
通过以上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据种类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主要举例说明,使我们能更很好的了解到非法证据。由非法证据和证据的区别和对比,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判断非法证据和证据的区别,在生活中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夏骏艺律师,手机:15052927793
@夏骏艺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15年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019年取得律师执业证,专职律师。从事法律服务多年,有深厚的理论功底...More>>
·办理济南医保需要什么手续?
工作后单位会统一给我们办理医保卡,没有单位的城镇居民、小孩和农村人也可以办理个体、城镇医疗保险。那么现如今,在济南办理医疗保险需要什么材料呢......
·故意犯罪的未遂能进行什么处罚?
故意犯罪的未遂能进行什么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首先,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由于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者......
·法定的应准予离婚的情形有哪些?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1)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2)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先行履行抗辩权的行使条件有哪些
先行履行抗辩权的行使条件有哪些?抗辩权是公民享有的一种权利,它是基于对方的请求而产生的,它一般用于合同履行的双方。合同的订立是为了保障双方的......
·保险交强险赔偿内容具体有哪些
保险交强险赔偿内容具体有哪些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交通事故调解后伤情扩大该怎么办
一般交通事故之后我们都会采用调解的的方式来进行赔偿,如果交通事故调解后伤情扩大的话那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一方面伤者要承受更多的折磨,另一......
·公司法债务与股东偿还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我国有两类公司是公司法规定的内容范围里面的,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有限责任公司还有就是股份有限公司,两个公司的设立方式存在差异,股份有限公司可以......
·宅基地房屋遗赠扶养协议
甲方(遗赠人、被扶养人):性别:出生日期:住址:身份证号:乙方(受赠人、扶养人):性别:出生日期:住址:身份证号:甲方愿意将......
·盗窃罪要件是怎样的 立案标准是什么
盗窃罪要件其实也就是指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按照法律中的规定盗窃行为要构成犯罪的,必须要满足法律中规定的构成要件才行,如果有一个不满足,也是不能......
·老年再婚后离婚纠纷怎么解决?
老年再婚后离婚纠纷怎么解决?离婚是指夫妻双方通过协议或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终止夫妻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按照我国《民法典》(于2021年......